2007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原住民--排灣族簡介

有關部落格技巧
1.貼圖
2.貼文章
3.slideshow
4.影片








地理分布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排灣族最引人注目的是華麗的服飾。如果你有機會參加一場排灣族的貴族婚禮,看看那參與盛會的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頭戴裝飾著花草、羽毛、獵物角牙的帽飾。身穿佈滿圖案,一針一線繡上去的琉璃珠或繡線,踩著緩慢的八步舞,端莊典雅的身態在婚禮的會場中梭巡。會驚艷於一個族群把裝飾藝術之美發揮得漓淋盡致!

這樣一件華麗的衣飾,可能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心血與時光,而每一個人的圖案都不一樣,又表現了排灣人的創造力與凸顯自我美感的獨特性。

排灣族的藝術表現,除了服飾之外,就屬雕刻最為世人稱道。有著階級制度的排灣族,只有貴族才能擁有家屋的雕刻品,如門楣、立柆。連日常生活使用的連杯、湯匙、梳子及男人的裝飾禮刀刀柄都受此限制。雕刻的題材以神話傳說、狩獵生活、祖靈像為主。

另一種藝術的表現,是在人的身體肌膚,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刺青。刺青的表現僅止於女子的手背,男子的前胸、後背。凡是村落中的貴族或有特殊功績,由頭目賜予裝飾身體的權利。刺青的圖案也代表了當事人的社會階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取用都依階級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範圍。一個排灣族人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判斷他的階級。當然,有些名字也可以由頭目賜予,經過頭目允許後才能使用比自己階級高的名字。

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頭目則主持部落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或與外村的外交工作。

在祭典期間,頭目將子民納貢的農作釀酒、煮食,與族人共享。平時,對於貧困的族人也要適時施予援手。












貴族階級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

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目前,服飾上頭目專屬的圖紋已經開放,倒是頭飾上的專利還被許多部落所遵守,不敢踰越。裝飾權的開放意味著頭目在族人心目中的實質意義已經降低,加上行政體系的介入,新興宗教的傳入,有些部落的頭目已經有名無實,只有在傳統祭儀或慶典時才會凸顯他的地位。

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家族的財產、權利出長嗣繼承。其餘的兄弟姊妹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

排灣族發源於北大武山,目前居住在海拔I000公尺以下的山區,人口約六萬多人。

屬於北排灣的拉瓦爾群是排灣族當中唯一不舉行五年祭的社群,由於毗鄰霧台鄉的魯凱族,加上通婚頻繁,文化上深受魯凱族的影響,例如百合花的佩戴、長嗣的繼承。北排灣的排灣文化在新生代的提倡下富有活力與創造力。如陶壺的製作,琉璃珠的製作都在北排灣人的努力下復活。

中排灣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與傳統祭典宗教儀式。尤其是來義鄉,被族人稱之為排灣族的中原地帶,也是目前傳統宗教盛行的地區。







以紅色為主的南排灣服飾

南排灣的牡丹鄉在歷史上赫赫有名,清同治年間,日人侵臺引發牡丹社事件,擴大為國際事件,是原住民族抗日的英勇事蹟。至於滿州鄉的排灣人由於鄰近漢族與阿美族,受到二種外來文化的影響甚深。

東排灣的巴卡羅群混合了卑南、阿美的文化,在服飾及生活習俗上呈現了三個族群的混合體。


文化特質

(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是擁有土地的頭目?有土地使用權的貴族?或是佃民?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三) 祖靈崇拜: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


婚禮中穿著華麗服飾的新人






(四) 華麗的裝飾藝術:
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五) 祖先起源傳說的特別強調:
拜訪任何一個頭目家,對於家族的起源總是一再被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六)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可見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其他如琉璃珠的復古、陶壺的復原、音樂的研究等都有許多族人在研究。傳統審美的價值觀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削減是藝術盛行的原因之一。

(七)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
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現代則利用許多外來的琉璃珠,以傳統琉璃珠項鍊串穿位置的觀念,結合了自己生產的傳統色珠,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的珠飾。

祭典生活現況




(一) 收穫祭(Masarut):


收穫祭中的小米
排灣語的意思是「過一個年」。目前許多的村落誤解為豐年祭。其本意是感謝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之意。並做為一個年度的終止或開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師主持祭儀,並將收穫的小米入倉,選播種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動。目前大部份改為康樂性的活動如歌謠比賽、負重比賽、射箭比賽…等表演性的節目。舉行時間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間,各村自行決定。或由鄉公所統一辦理。

(二) 人神盟約祭(Maleveq):
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
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
五年祭長達十五天以上,從準備材料到祭典完畢,一連串的活動以男、女祭師為主導,屬於全部落男性的事務則全村一起參與。

為了方便說明,將五年祭的流程簡化如下:
排灣族豐年祭

● 祭典準備工作:
(1)山上修路。
(2)砍竹子作刺球桿、立剌球架。
(3)作籐球。

● 正祭期間:
(1)招請祖靈。 豐年祭典的比賽
(2)剌球(以前要獵過首級的人才能上剌球架)。
(3)送惡靈(往西邊的田野)。
(4)送善靈(往東邊的田野)。
(5)剌球(最後一場)。
(6)砍斷剌球桿,要一刀兩斷否則視為不祥。
(7)到刺中最後一球的勇士家跳舞。

● 後祭:
(1) 解除五年祭的禁忌(由女巫作祭)。
(2)男子出獵。
(3)交還護身符。

五年祭只存在布曹爾群,目前舉行五年祭的村落只有來義鄉的古樓、文樂、望嘉、春日鄉的力里、七佳、歸崇、南和以及台東的土板。五年祭是排灣族的宇宙觀、宗教觀及社會組織的具體表現。

● 六年祭(五年後祭)(Pusau tavuvu):
傳說五年祭回來的神祖,有一部份最好的神靈被留下來,到第六年才送走。因此送靈之前也要有一連串的儀式。天數與五年祭差不多,但沒有刺球的活動。

S.H.E 釣蝦樂


【08-31八大娛百】獨家-S.H.E釣蝦樂

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好笑的^^

原住民純真的一面~~

蝦公 (台語)



這隻蝦子比較大一些~~

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釣蝦場上的廝殺~~~



欣賞一下~~

我來了

哈哈哈~~~

釣蝦技巧(三)

網路上的釣蝦方法:
一般釣蝦有不少先進有個人的秘密釣餌!
以下是一般大家通用的釣餌:
一般釣蝦場提供雞肝、雞心當釣餌、此類並非泰國蝦
不吃,只是牠的媚力比其他餌料差一些,建議你可以自備
一點餌前往釣蝦,可以用最經濟的餌釣蝦,那就是虱目魚腸,
可以請家中前往買菜的人,一般是媽媽或太太啦!
買菜時向魚販要兩副虱目魚腸,到釣場後將腸子部份抽離
內臟,切段使用,再沾一點蝦粉當誘餌,另外像小弟會使
用灘釣用剩的海紅蟲釣蝦!我目前也大多使用紅蟲做釣,
一般來講大小蝦都適用,強力餌料中的一員。
將紅蟲切一小塊使用,一樣可以沾點蝦粉當誘餌,還
有隔夜發酸臭的生豬肉,牛肉等都是強效餌料!如果真的
找不到上述的餌瞭的話,買盒紅蚯蚓也可以,切段沾鹽巴
使用,也比雞竿好用ㄡ!不過釣餌及釣具相同,適合場地
及個人使用為先,,若各位有不錯的方法或建議,不妨大家
一起討論一下!
一般到釣場之後浮標的調整都是一慣的將竿子整支慣
的將竿子整支插入池中測深度!這是最直接又方便的方式
!但若遇到池主用心設計的池子的話那你就可能無法順心
了!一般的池子都屬平整的池型!就是水平相當,一樣深
,但也有池主刻意將池心作的比池邊深,此時插入式的調
浮標方式就會吃鱉了!因為池邊和池心的深度不等,建議
各位多準備一個鉛塊,穿過一小段橡皮圈,測水深時就將
短鉤鉤上鉛塊,此時短鉤剛好貼底,長鉤拖底,那你就可
以方便的將浮標移動到標準的池深高度了!
至於揚竿作合的成功率的問題!只要你水深測的好!
蝦子開始就餌時你就會知道!當浮標有訊號出現時!先讓
牠咬2-3秒後,向左右方各輕拉一下!看那方輕拉時,浮標
繼續下沉,(記得那一方就是你揚竿的方向)順勢由那一方
向再輕拉2-3次!(輕拉後即放鬆母線)若浮標仍呈現下沉就
餌訊息!代表蝦子已經將餌塞嘴了!揚竿做合,蝦蝦就上
來了!供大家參考一下!不過要釣的好,也要老闆肯放
蝦!

釣蝦的技巧(二)

網路上的釣蝦方法:
第一.先選擇地點,也只有自己熟悉的釣蝦地點才能了解整個釣場的環境,知道池子裡的蝦那裡比較多用那種餌比較會吃~!
第二.選擇時間,這個部份要看你熟不熟悉的蝦場的吃餌時間,基本上一個蝦場吃餌的時間都不一樣,最好的時間是清晨的時段~5點~9點這個時間~~人少蝦子很容易餓~!
第三.自備釣竿,我所用的是軟.硬竿兩隻長度是五尺~6尺,為何選軟竿與硬竿,這要看個人的力道及蝦子吃餌的情況來決定的,吃的快的蝦子我都會用硬竿,慢慢吃的時候我會選軟竿!!
第四.釣組的配置,最好的釣組配置是用極敏感的浮標(釣蝦專用的別買錯),在用釣蝦用的蝦鉤...,鉤子的大小要看你所釣的蝦大小!!一般來說去釣具店裡問一下會幫你配置的好好的~!
第五.餌的選擇.其實餌的選擇很多我挑幾個小密方給大家知道@@,用司目魚腸,現在有釣具店在賣,沙蟲,活的小蝦,其他的就看個人的使用習慣!!
第六.釣蝦的方法,當我們來到池子時千萬不要急著下竿..先要測量池子的水深度方法很簡單,將竿子直直往下插,當竿子到底時,記好水的深渡,調整好浮標到鉤子剛好與水深是一樣的,在來當蝦子吃餌時千萬不要急著拉起,你要與蝦子拉餌的方向往反方向慢慢拖餌,你要注意喔,你拉一次餌就要放一次,就是拉放拉放的動作,要輕輕的拉放喔,這就是誘導的動作讓蝦子吃餌的意願增加!!
第七.要時常換餌,因為水會沖淡餌的味道!!這很重要,還有當以上方式釣不到蝦時要換位置!!當然換位置時就要調整一次深度...

2007年11月14日 星期三

釣蝦的技巧(一)

網路上的釣蝦技巧:

(一)很普遍的釣餌如蚯蚓、魚腸、肉+蝦粉,蝦粉要買濃縮100倍ㄉ 勾子使用秋田6號勾.. 。
浮標調法1.使用鉛片,卡到上勾上,再來測量深度,子線長度 約留40公分,兩勾距離三公分。
第二個方法比較不建議使用,用竿子身下水底測量 深度,因為很多蝦場ㄉ邊邊30公分內很淺,會多放 磚塊,導致各位釣棚錯誤。 另外要隨時注意岸邊ㄉ水位高低,有可能會放一些水或增高水位.. 所以建議約半小時要調校一次浮標。 至於作何技巧,是在個人力道問題,像我就蠻大力ㄉ 如果說天氣冷,便給蝦子咬久一點才揚竿 如果天氣熱,蝦子狂咬,此時餌料就縮減小一點 另外,如果是專釣蝦ㄉ人,建議可以帶一支溫度計,好做筆記 也就是記錄當天水溫......好方便多次以後作統計分析 以後到了釣場,就可以先量水溫再看看要不要下竿.... 釣場ㄉ選擇?我都隨便...哈哈
另外有個賤招,如果當天使用虱目魚腸,再家可以先弄個一小堆 把他綁在一起,再拿一顆鉛垂綁上去,到了釣場,偷偷給他放下 去前方,這樣蝦子靠ㄉ比較兇

辛隆的搞笑模仿~(請準備你的掌聲^^~)



爆笑~~
心情不好時可以欣賞一下^^~
PS.記得開喇叭!!

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原住民的文化-萬山岩雕


第三級古蹟萬山岩雕 美麗再發現 4-6、4-7號岩雕驚艷出土!!
本月六日,由長榮大學高業榮教授、成功大學曾逸仁、中山大學許勝發等人策劃的探勘團隊前往勘察高雄縣第三級古蹟「萬山岩雕」時,又在第四處本體「大軋拉烏」附近發現另兩處岩石上,有人為的刻痕,刻痕為蛇紋、數條帶狀連續的凹坑紋等,探勘團隊依照之前編號的慣例及岩雕發現的順序,暫訂編為TKM 4-6、TKM4-7岩雕;截至目前為止,萬山岩雕共發現四處計十座岩石上有刻劃的圖紋。
萬山岩雕 紋路簡介
編號及名稱
圖案特徵
TKM1:孤巴察峨
人像紋、百步蛇狀紋、圓渦紋
TKM2:祖布里里
足掌紋、杯狀坑、散置凹點
TKM3:莎娜奇勒娥
大凹坑、散置凹點
TKM4:大軋拉烏
TKM4-1:格狀紋、眼形紋、圓渦紋、散置凹點
TKM4-2:格狀紋、足掌紋、散置凹點
TKM4-3:人形紋
TKM4-4:圈狀紋
TKM4-5:人形紋、格狀紋
TKM4-6:點狀紋
TKM4-7:蛇紋、坑狀紋、點狀紋
 
高雄縣第三級古蹟萬山岩雕自民國七十八年公告「孤巴察峨、祖布里里、莎娜奇勒娥」三處以來,鮮少有人能克服自然環境的阻礙,探勘其全貌,九十一年底,前三處的發現者高業榮老師,再度發現了第四處岩雕(取名為:大軋拉烏),文化局便於九十三年三月邀集學者,前往勘察第四處岩雕,並於同年八月公告為古蹟,至此,萬山岩雕總共涵蓋四座本體(孤巴察峨、祖布里里、莎娜奇勒娥、大軋拉烏)。
然而,九十三年三月的探勘,在大軋拉烏的西側三十公尺處的一塊大石上,又發現了人為的鑿痕--包含格狀紋、足掌紋及一些散置凹點!隨後民間團體上山,傳出亦有新發現,萬山岩雕十分可能是一個群體創作的、大規模的岩石雕刻,這樣的發現意義重大,它可能代表著我們將一步步揭開先民生活的樣貌!截至目前為止,在台灣其他地區尚未發現類似的遺蹟,實為全台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
近年來陸續發現的「大軋拉烏」岩雕群,補強了該區岩雕圖樣的豐富與多樣性,雖然圖紋間有太多無法理解的內容,但神秘的特質仍引起外界的注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為確認新發現的古蹟事證,乃於九十四年委託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徐明福院長組織研究團隊前往探勘調查,除了確定「大軋拉烏」岩雕群的紋樣類型與內容,亦針對區域地質、岩性、部落遷徙、岩石保存等進行初步研究,甚至首次使用3D雷射掃瞄技術進行岩石外觀與圖樣的紀錄。相關成果已於九十四年十二月對外發佈,獲得各界的瞭解與認同。
九十五年二月六日,由長榮大學高業榮教授、成功大學曾逸仁、中山大學許勝發等人策劃前往探勘時,帶隊的茂林鄉原住民嚮導施貴成又在「大軋拉烏」地區發現另兩處岩石有人為的刻痕,其中一處岩石上有明顯的四個蛇紋、數條帶狀連續的凹坑紋等。20餘公分長的蛇紋以點狀敲擊岩石表面形塑而成,包括了三角形的頭部、圈狀蛇身及吐舌信的圖樣,此乃「大軋拉烏」岩雕區唯一明顯的蛇紋造型,與民國六十八年發現的精美紋樣「孤巴察峨」1號岩雕有著類似的而明確的蛇紋圖樣,令人驚豔!探勘團隊依照岩雕發現的順序,暫訂編為TKM 4-6、TKM4-7岩雕。

一個悲傷女子的隨手塗鴉
─萬山岩雕的美麗傳說─

萬山岩雕分布在高雄縣茂林鄉濁口溪溪谷南北兩岸,是茂林鄉萬山村原住民的傳統狩獵場,昔日稱為內本鹿地區,距萬山舊部落約三公里,萬山部落魯凱族的口傳故事中,流傳著一則有關萬山岩雕紋樣由來的故事:傳說曾有一家男子娶南鄒族女子為妻,此女子趁著家人上山工作之際,將百步蛇和飯混在一起烹煮,結果害得家人日漸消瘦。後來被家人發覺將其趕出部落,她傷心地離開部落,但盼望夫婿前來接她回去。在返回南鄒族部落時一路上吃著百步蛇,然吐出的蛇骨皆變成百步蛇。由於該女子善於法術,所以使得岩石變成像年糕一樣柔軟,她即用手指在岩石上畫出許多圖案,以及用腳踩在岩石上而留下足跡紋,此即相傳岩雕花紋的由來。
萬山岩雕陸續的發現,可說其屬於「岩雕群」,絕非單一之孤例。從地理位置來看,岩雕所在位置多為水岸旁平台高地適合眺望與居住之處,且為萬山舊社原住民傳統狩獵區及狩獵路徑必經之地,與原住民的生活領域有極大的關聯。若此區可能為早期住民居住停留之所,極可能有更多岩雕遭苔蘚或落葉掩蓋,隱藏在茂密的原始山林中至今未被發現。本月新發現的岩雕,更能證明該區仍可能有為數不少的岩雕尚未被外界發現,而圖紋的陸續出現或許更能解釋原住民「吃蛇女人」的傳說內容,及與當今原住民文化間的特殊關連性。
觀察萬山岩雕新發現的圖樣,她的確有著特殊且具神秘色彩的藝術性質,並與原住民文化息息相關,值得各界的重視與關注,未來可再委由合適的學術團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與世界各國已被列為世界遺產之岩雕、岩畫研究並肩等齊,提升台灣摩崖藝術的知名度與重要性,對於原住民文化,更是一項正面發展的指標!(資料提供:成功大學曾逸仁)


原住民相關資料參考網站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數位典藏